警惕外部评价体系对自我的蒙蔽

我们时常深陷外部评价体系的影响之下而不自知。什么是外部评价体系呢?就是如果我们做得好、做得对,就得到外界的奖赏,如果做得坏、做得不正确,就受到相应的惩罚,而人性深处总是趋利避害的,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朝好的对的方向去做,而尽力避开其他会受到惩罚或是得不到利益的方向。

此类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就拿我们小时候的经历来说,做一件事,如果得到家长或老师的认可和赞同,我们便常会得到小红花和糖果作为奖励,鼓励我们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而如果做得不好不对,便会挨骂,受批评,甚至被打,以此让我们牢记做的错事,不敢再犯。

再说说我们上学期间,外部评价体系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考试成绩和排名,如果知识点记得牢,考得好,便会被老师们在班级、年段的表彰大会上夸奖,发小奖状,同学也羡慕赞扬我们,而如果考得不好,则会遭到老师们“善意的提醒”,或者为了表示对我们的关心而耗费精力,悄悄联系家长,家校联合,以引导我们走上“正轨”。到了大学里,考试成绩好,专业排名靠前,则会收到很多的奖学金作为奖励。慢慢地,我们就会朝着努力考试、提高排名的方向走,而如果一时失利,则倍感压力,并在暗地里让自己加把劲儿赶上,这其实都是外部评价体系对我们的影响,或者说是对我们自由发展的一种干扰。

毕业工作了,外部评价体系又悄然转化为绩效考核机制与领导同事们的评价,如果我们工作努力,有所成效,便会受到领导的重视与同事们的肯定,绩效考核分数提高,得到的报酬也相应增多。而如果业绩平平,则一切正好相反,物质上的奖励也比别人少。于是时间久了,我们便会努力工作,以公司的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以领导的意思作为自己的意思,以同事的评价作为对自我价值的判定,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在小小的办公室里燃尽我们原本充满着无限可能的青春年华。

咦,你是否听见了讽刺的意味?其实,我并不是要全盘否认外部评价体系,因为既然它们能在社会里存在,在我们这个时代甚至更早更长久的许多时代里存在,就必然有其好的方面,有大家公认的一些优点。从大的方面和高的角度来看,外部评价体系维持着社会的稳定,使人们脚踏实地地做事、生活,人心得以安定,风气得以净化,生产力得以保证,历史得以平顺地演进。这些固然都是外部评价体系无可非议的好处,加之国家引领与控制舆论的导向,正能量便充斥在人们的谈吐与呼吸之间。

但从个体的角度看,我认为,我们应当适时警惕外部评价体系对自我造成的蒙蔽和欺骗。何出此言?因它最大的蒙蔽在于使我们丰满的可塑性和想象力的羽翼受到束缚,使我们看不清自己的存在与价值,使我们在渐渐的转变与习惯之中忘记自己的初衷,使我们怠于跳出当前的境况与舒适圈来反思一下自己的现状。外部评价体系好比世俗的观念,我们容易沉溺其中而逐渐丧失觉察的能力,我们在舒适与熟悉的环境中重复自己的工作与行为,我们对周围的同事满怀惺惺相惜之情,我们知足常乐地一天天过下去。然而,在这样的舒适圈里,我们的大脑最易处于麻木和生锈的状态,而起初每当我们萌生反思与怀疑的念头时,小红花和糖果便塞到了我们手中,奖状贴满了房间的四壁,每个月的工资与绩效奖金及时打到了我们账上,仿佛有个声音在我们耳边说:“不要想得太多,你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请继续这样做吧,你会得到更多的奖赏与赞美,放弃反思吧!”而当这个“良性循环”运转起来,我们便坠入充满诱惑的漩涡里了,并且我们还可能慢慢地为当前的舒适状态找到很多正向的理由,不断巩固这种状态,并最终彻底迷失了自我。

我想到一个早些时候看到的小故事:

曾有三个天真开朗的小孩子,每天午后喜欢在村里一个老爷爷的家门外嬉戏玩耍。而老爷爷喜欢安静,嫌小孩子们吵,又觉得出门把他们赶走会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便想了个办法。某天,三个小孩子又来门外玩耍,老爷爷便给他们一人五块钱,让他们玩好回家时买点吃的,孩子们都高兴极了,他们嘻嘻哈哈地玩耍后便回去了。第二天,小孩子们又来老爷爷家门口玩耍,老爷爷又给了他们一人五块钱,笑嘻嘻地让他们玩好回家时买点吃的,小孩子们谢了爷爷,玩好便高兴地走了。第三天,他们照例又来玩,心想,每天不仅可以开心地玩耍,而且还有奖励,可是这天老爷爷只给了他们一人三块钱,小孩子们有些失落,玩好回去了。第四天,他们又满心期待地来玩,老爷爷这次只给了他们一人一块钱,小孩子们很不开心,觉得老爷爷太小气了,没玩一会儿就走了。第五天,他们来玩,没见到老爷爷,很扫兴地走了。此后,他们就再也没来老爷爷家门口玩耍了。

就用它作为这篇小文的结尾吧,也愿它成为你生命中一盏温暖明亮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