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澄明如水

最近,常被同学问起:“工作找得怎么样了?”

我:“还没呢。”

同学A:“你这么优秀,肯定会找到很好的工作的。”

同学B:“哎,我天天找工作,都没单位要,真是悲催。哪像你,毕业了就去你爸的电信了吧。”

同学C:“小默他都不用发愁,人家是毕业就有工作了,哪能和我们一样苦逼,哎,我们走,继续找工作去。”

我,抿着嘴,微微笑,什么也没说。

最近,也常被长辈问起:“什么时候毕业?”

我:“明年六月。”

长辈A:“你学计算机的,硕士念出来就工作?现在硕士太多了,为什么不读博?读博出来,进单位待遇就明显不一样了。听我的,你读个博士吧。”

长辈B:“明年就毕业了啊,也是,读书都读这么长时间了,也该出来工作了,赶紧挣钱啊,我们那儿像你这么大的,都工作好几年,结婚成家了。赶紧读完就工作吧。”

长辈C:“研究生读来完全没有用,你始终要进社会的吧?读那么多书干嘛?出来照样找不到工作!不信?不信也没用,你听我讲,读那么多书,真的没用。”

长辈D:“你怎么还在读书啊,你看我都工作这么多年了!读完你要干嘛?读得学历再高,出来还不是给别人打工,你只会是一个普通的小员工而已。”

长辈E:“我看还是考公务员好,你去考公务员吧。”

长辈F:“我觉得你适合进入外企工作,在那儿靠关系的少,靠自己实力的人会有前途。你去外企吧。”

我,抿着嘴,微微笑,什么也没说。

阅读全文 »

读完王开岭《精神明亮的人》,我想看今后每一天的日出

最近好久没有写博客了,其实一直想写点什么,却又不想写出太肤浅的文字。要字斟句酌地写出一篇文章,就需要心灵的积淀和岁月的反思,用感官探索到世界上新的事物,或是在熟视无睹的旧事物中领略到新的美好,经过内化,才能在指尖流淌出优美的文字。

昨天我暂停一切其他事务,专心地看了一天的书,把马小平老师编著的《叩响命运的门》这本伟大的书籍看完了。这本书断断续续看了快两个月,从8月1号开始看的。平均下来,每天看两到三篇。这本书里的文章大部分让我感到欢喜,体验到阅读带来无可比拟的乐趣。几天前的下午,我读着读着,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字:“音乐,阅读书籍,午后阳光,咖啡。内心富足的高峰体验。”

说起这种体验,让我回想起最初有这种感觉约莫是在大四上学期期末,算起来是2012年年底。当时的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一个人在晨光熹微的早上,或是暖阳四溢的午后,或是星辰点点的静夜,戴着耳机听舒缓轻柔的音乐,手边放着投币一元换来的八分杯香喷喷的浓咖啡,在一间极少人或者许多时候只有我一个人的教室里,安静地阅读。那时起,我就体会到这其中的乐趣,我只身一人,虽看似形单影只,但周围的人是无法体会到我的乐在其中的,我的内心世界丰盈喜乐,有如源头活水,给我的每一天带来勃勃生机。后来的我,就爱上了这种阅读的生活方式,不管身处何地,不论所学的专业是什么,阅读各类书籍都成了生活的主线,而不是闲暇用来打发时间的消遣。李岚清在他退休后,把“书为友,乐作伴”六个字刻成一枚印章,足见书和音乐的魅力对于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的影响是有共通之处的。

阅读全文 »

新的一天

早上一起来,看到阳光,不由发自心底地说了一句:“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句话,每一天早上醒来都可以说。记得最早听到这句话,是在曾经有一次过年的时候,有天早上我和哥哥一起起床,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新的一天开始了。”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只手拉开窗帘,一只手插在腰间,阳光在他眯缝着眼睛的脸上暖意融融地渲染着。

有时候身边一个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就深深印在我们的心底。在之后的某年某天的某个相似的时候,它就从心底跳出来。

前不久在图书馆看书时有个感悟——过去很久,将来很久,唯有现在是转瞬即逝、时时刻刻在流逝着的。

刚刚打下的字就成了过去,刚刚坐在电脑前打字的我的样子就定格在了过去的时光节点中了。

我们每时每刻在路上遇到的人,都是他们最年轻的时候,就像每一天都是我们人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阅读全文 »

学车的体悟

这段时间,博客写的少,是因为我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学开车和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感悟周遭的世界上了。

科目三的训练是在岛外的集美后溪镇。大约一个星期左右的训练时间,我每天早上都是六点一刻起床,洗漱出门,吃过豆浆烧麦后,搭乘七点钟的公交再转BRT来到县后站或者是中科院站,等待教练的到来,开始一天的训练。

每天下午五六点的时候,训练结束,同样是BRT转公交返回,回到学校大概已是晚上七点左右了。

阅读全文 »

摘抄诗歌——《鲁本斯的女人》

女巨人,雌性的动物,
赤裸一如木桶隆隆作响。
她们伸开手脚躺卧在塌陷的床上,
在睡梦中张嘴发笑。
她们的眼睛已遁入深处
并且向腺体的核心渗透——
酵母由此渗入血液。

巴洛克的女儿。面团在揉面钵里发酵,
洗澡水热气蒸腾,酒散发出红宝石的光芒,
乳猪状的云朵奔驰过天空,
胜利的喇叭鸣响肉欲的警报。

阅读全文 »

《叩响命运的门》读书笔记(一)

今天开始阅读马小平老师用他最后的生命编著的《叩响命运的门》,这本书中包含102篇人文素养经典文章。开篇的序《我们缺失了什么,我们如何面对》是北大教授钱理群写的,看后令我感慨道:“此序果真出自大师手笔,句句震撼人心。”

下面就摘抄部分我深受震撼的文章片段。


(一)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针对每一个国人的:我们生活中所欠缺的,究竟是什么?

马老师的回答,更是惊心动魄: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在我们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阅读全文 »

几首诗和一幅图

三行情诗比赛中的所有诗,我都看了一遍,大都文采斐然。现在就摘抄几首我喜爱的诗。

(一)

你是《远方的鼓声》

总在《天黑以后》

惊起我《思念》的灯火

(二)

曾约定的《三生三世》

愿由《华胥引》梦中再续

怕只怕醒来之后仅剩一炉《沉香如屑》

创作灵感:曾经和恋人的那些美好约定,终于还是没法实现,但心里仍有执著,希望通过华胥引弹奏出的曲调在梦中完成这些未尽的事,只怕梦醒之后,自己仍是孤单的一个人,而陪伴自己的仅剩下这一炉燃尽之后如屑的沉香木。关于华胥引,梦中的幻想很美好,让人很向往,却是现实的反面。以华胥引来暗指,这只能是一个梦,现实中的美好终已成为过去。

阅读全文 »

三行情诗和音乐CD

这几天,在狂啃Head First《深入浅出统计学》的同时,也有点小小的娱乐和放松活动。

昨天看到学校图书馆和读书爱好者协会一起举办了个“三行情诗”比赛,要求小诗的每行里都要包括一本书的书名,并注上书名号,还可在诗后附上一段创作灵感描述。如果参赛获奖,一、二、三等奖分别是赠送小诗里的三、二、一本书作为奖品,如果无缘大奖,还有优秀作品奖,由图书馆和读者协会提供精美小礼品一份。

阅读全文 »

Getting and Cleaning Data: Quiz 1

Question 1

The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distributes downloadable data about United States communities. Download the 2006 microdata survey about housing for the state of Idaho using download.file() from here:

https://d396qusza40orc.cloudfront.net/getdata%2Fdata%2Fss06hid.csv

and load the data into R. The code book, describing the variable names is here:

https://d396qusza40orc.cloudfront.net/getdata%2Fdata%2FPUMSDataDict06.pdf

How many properties are worth $1,000,000 or more?

R script:

## Question 1:

if (!file.exists("data")) {
dir.create("data")
}
fileUrl <- "https://d396qusza40orc.cloudfront.net/getdata%2Fdata%2Fss06hid.csv"
download.file(fileUrl, destfile = "./data/06hid.csv", method = "curl")
dateDownloaded <- date()

HD <- read.csv("./data/06hid.csv")
sum(!is.na(HD[HD$VAL >= 24, 37]))

Result:

阅读全文 »

狂啃统计学

最近得了怪病,病症如下:手贱老在亚马逊上买书,隔三差五地买个几本,好多书都打开看,一起看,每本都读了没多少,一堆未完成事件堆积着,又想踏实学点R语言、数据分析和统计学知识。

其实手贱买书这个毛病从本科就开始养成,那时症状稍微轻些,大概每个月买一两次,每次买一两本,买来平时就带着在自习室看,看完又再买新的有意思的书来看。

没想到手贱的症状愈演愈烈,现在是一发不可收拾,一个月买N次,没事就用手机刷刷亚马逊的APP,看看有啥推荐给我的书,或者看看微信订阅号里“湛卢文化”或“读客”有啥新书推荐,然后又到亚马逊里接着刷。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