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阅读马小平老师用他最后的生命编著的《叩响命运的门》,这本书中包含102篇人文素养经典文章。开篇的序《我们缺失了什么,我们如何面对》是北大教授钱理群写的,看后令我感慨道:“此序果真出自大师手笔,句句震撼人心。”
下面就摘抄部分我深受震撼的文章片段。
(一)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针对每一个国人的:我们生活中所欠缺的,究竟是什么?
马老师的回答,更是惊心动魄: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在我们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二)
需要提醒注意的,今天中国并不缺乏关于人类文明、人文素养、公民素养的宣传、鼓噪,甚至可以说,高谈人文素养、公民素养,也成为一种时髦。正是鲁迅说的,中国是一个文字的游戏国,有的人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多次谈到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如此。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的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而正是这样的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讲起“人文精神”却是头头是道,比谁都漂亮。但这对他们来说,不过是炫耀的知识,而正如本书里的一篇文章所说,“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质”,必须让知识“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这些高能人精的灵魂,已经被权欲和利欲所浸透,知识(包括人文知识)都成为他们获取权力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而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机制,是极容易并且已经源源不断地将这样的懂得配合和表演的“尖子”选作接班人了。这时真正要危害社会,影响国家、民族的未来的。
(三)
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尖锐地提出了教育是要培养“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还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问题。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时时面临的选择:是要做和谐发展的“人”,还是训练有素的“狗”?问题是,什么样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使“人”变成了“狗”?爱因斯坦指出了三点:一是“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业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门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些精神”;二是“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三是诱惑人们“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同时灌输一个观念:“成功”的标准就是成为“人上人”,要“成功”就必须不择手段。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和体制下,成功者就成了前面说的“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失败者就失去了生活目标,落入了颓废、虚无,混世。这看似极端的两个方面,构成了我们讨论的人文素养和公民素养的真正缺失。
(四)
马老师在书中选编了一篇《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人之为人,或者说,任何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有精神的追求,而精神的追求,说到底,就是对生命、人生“意义”的寻求。而这样的意义寻求,不可能自发的产生,而必须通过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进行意义的引导,完成从自然人变成文化人,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的精神蜕变。
(五)
那么,怎样实现这样的文化传承呢?“阅读”是一个关键环节。正是阅读,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成为我们和自身之外的广大世界相连接的重要渠道。每一个阅读的文本,都是一个我们所不熟悉,而又极有魅力的意义世界,经典的文本更是积淀了人类文明的意义成果。正是通过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我们和无缘谋面的历史巨人或不相识的朋友进行精神的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交流与传承。我们每个人,在营造自己的物质世界的同时,还应该营造一个书籍的世界,沉湎于其间,进行精神的修养,享受人的生命的快乐。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的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生命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