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鸟叫声,唧唧喳喳,间歇穿插着竹扫帚划过大地的声音。在宁静的空气中,我的内心不断涌出思绪,遂打开电脑,廖写数语,以抒胸臆。
清晨四点半,闹钟响了,我应声而起。许久未听见公鸡报晓了,所以我不是“闻鸡起舞”。在城市久居,习惯了机械的闹铃声,不像儿时在老家,每天天还没亮就听见鸡叫,当时嫌吵,现在鸡叫声于耳边消失已久,反倒有点想念。想念什么呢?也许是想念大自然的声音吧。
记得在我念中学时,母亲用俊逸工整的笔迹摘抄了唐代诗人颜真卿的《劝学》,压在我书桌上的大玻璃下。我每日读书写字时,都可以看见。“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初中高中的那些日子,我每天都五点不到就起床读书,我总觉得清晨是最适合读书的,早读常给我带来一整天平静愉悦的心境。
想来惭愧,上了大学后,至少有四五年的时间,我都放弃了早起读书这个好习惯。虽然不是这四五年都不读书,可我感到遗憾的是自己没有坚持这份早起阅读的心境。
大约三个月前,我读到王开岭写的一篇文章,名为《精神明亮的人》,文中提及19世纪法国大文豪居斯塔夫·福楼拜每日按时看日出。读罢此文,当时的我深受字里行间阳光与朝气的感染,下决心此后每天早起看日出。头一个星期,我查好方位和日出时间,每天算好时间起床,在阳台上眺望着东方的天际,期望瞥见初生的朝阳。可不料那些天不是大雾就是下雨,直到好天时,我才蓦地发现朝阳被大山遮住,我的视线无法触及那第一缕曙光。三个月来,我虽未看成一次日出,却重又养成早起的习惯。或曰:“不看日出,早起作甚?”吾答之:“起而读书”。
四点半,夜露未尽,万籁寂然,唯风过树梢,其音飒飒。吾独披衣,轻按台灯开关以得光亮,端坐于木桌之前,手捧一卷,逐行细品。遇及惶惑之处,以拳托腮,凝神沉思,每有会意,便欣然舒眉,若有所悟。
清晨的阅读,时常将我带回旷古久远的从前,让我联想到古今许许多多于桌前阅读的诗客文人。南宋陆游涉及读书的诗篇有近三百首,当属古代咏书诗人之第一。他的《戊午元旦读书至夜分有感二首》中有“檐间点滴新春雨,窗下青荧半夜灯”二句,抒写出他在清新湿润的书苑幽境,于新春雨夜,伴着青荧夜灯读书的情景,栩栩如生。陆游形象地描写雨夜读书的还有他的《夜雨》,诗中云:“齿牙摇动鬓毛疏,四壁萧然卧草庐。急雨声酣战丛竹,孤灯焰短伴残书……”,四壁萧然的草庐中,他读着残破的书卷,屋外雨急,唯有孤灯与之相伴。《雨夜读书》写道:“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冬夜读书》写道:“寒生点滴三更雨,喜动纵横万卷书。”读及陆游的这些诗篇,让我顿觉雨夜读书颇有兴味。
我曾言渴望遍读天下好书,然而好书之所以好,是因为其值得细品和反复阅读。好书往往“极数十年之力,仅得其好者以示人。而我乃欲一览而尽,可乎?”当然不可。眼下网络迅速发展,电子设备层出不穷,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有人说现在是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所以社会各界为“注意力”寻底竞争,精心设计广告和各类营销方式,以博得关注。于我们自身,倘若不有所克制和有所不为,很容易于浩瀚的信息流中迷失自己。就拿阅读书籍来说,每年出版社出版大量新书,标题党纷纷涌现,噱头和权威人士的好评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力,更有人说,如今是个人都会出本书。书海茫茫,而我们的精力非常有限,所以读书切不可盲目追求数量之多,要读就必须读好书、读经典的书、读值得重复读的书。
近来,正当我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一本看罢,另一本又起,好多本书的阅读同时进行,于书海中奋力划行之时,我读到聂震宁的一篇文章,有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之感。他的《舍不得读完的书·一生熟读几本书》中提到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对‘读书破万卷’的理解,大体局限在‘万卷’乃至更多的书籍数量上,以为无非是强调一个人读书要很多,而对句中‘破’字大体是忽视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对这一名句做出三种解读:一是‘胸罗万卷’之意;而是‘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三是‘识破万卷之理’。简言之,就是在读书上有多读、熟读、识破三个层次。”多读、熟读、识破,也是读书的三重境界。做到多读是不困难的,“把一本书熟读,经过努力不仅可以做到,而且也是很有意思的成果。读一本书,倘若真能做到熟读,那么,对书内容的理解必定深入以至接近识破。”这大概也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意思吧。
这篇文章中还提到毛泽东读书的故事,今天恰逢毛泽东的生日,一百二十二年前的今天,他降生于世间。文中说毛泽东擅于熟读经典,反复品读一些好书。“毛泽东曾经说过,《红楼梦》要读过5遍以后才能有发言权,而他看过的《红楼梦》不同版本竟有20种以上。《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读了10遍。过去上学的时候他读过《昭明文选》,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读过好几次,现存毛批版本有3种。他读一些马列著作和哲学书籍,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看到伟人熟读经典的这段描述,我不禁感慨,在如今碎片化和快餐化的信息时代,熟读几本经典书籍的,敢问能有几人?这篇文章对于我,可以说是非常适时的提醒,提醒我阅读不仅是博览群书,还应当有几本为自己所熟读的书。熟读,意味着放慢我们的阅读速度,把书当作宝贝一样欣赏。著名的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大约于五年前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古炉》,当时他对记者说,他希望读者能慢一点读这本书,不要像看电视剧那样快,否则他会很伤心。把书读得慢一点,精细一点,优雅一点,不也是很惬意的事吗?我曾听闻有个读书人,他很舍不得读完一本书,他每天都会花时间慢慢品读三页,好似在品一杯浓厚香醇的咖啡。他说,每天睡前他都要花时间阅读这本书,有时夜深了,他也要读几行,而且,总伴着“舍不得读完”的感觉。
什么样的书是才是好书呢?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认为,好书当有两个特点:初读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在重温;而每次重读的时候,都像初读那样,不时有新的发现和领悟。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好的书能在我们初读时有重温的感觉,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阅历从书中得到一些类似的感悟,或是一些处在我们潜意识里的感觉,通过阅读,深藏在脑中的思绪和情感被激发出来,使我们有豁然开朗、遇上知己、相见恨晚的感觉。重读好书时,我们往往因时因地因心境不同,又会有新的体悟和认知,又有新的发现,又更加理解了书和作者的本意,向“识破”的读书境界又更靠近了一点。
金克木教授在《答问“喜欢什么书”》一文里说:“我所喜欢的书就是读了和没读不一样,而且还可以时时再读,每次都和没再读不一样,因此心里很高兴,这样的书我喜欢。”他用平实而真挚的话语,道出了他心目中对好书的感觉。
静谧的清晨,是美好的捧卷阅读时光。宋人朱熹曾说:“读书有个法,只是刷刮净了那心后去看。”而清晨是一天的开始,我们如重获新生般苏醒,心和脑经过一个晚上睡眠的放松而得到充分的沉静,心中没有许多纷扰和杂念,这正是读书的好时间啊。而清晨如能以此清纯的心境读到上品之书,实乃人生最快意与幸运之事。
附两页今早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