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月初还只有3000字的学位论文,经过近一星期夜以继日地写作,已然洋洋洒洒写足了45000多字,并通过检测,业已奔赴初审。原本于论文末尾附上的一篇后记,后应导师建议论文中可不必放上后记,遂将之忍痛删除。为何忍痛呢?原因很简单,自己写过的文字,就像自己珍爱的一件艺术品,既已创作,怎舍得将其抛之荒野呢?!奈何无处安放,便将其收藏进博客家园吧!
后记原文如下:
在写论文期间,时有感想浮上心间。虽为学术写作,但其也毕竟只是生活之一部分,理性之余,作一篇小记以诚实记录自己在此期间之感悟。
因为时间有限,所以写论文是一个不断抑制想象和发挥的过程,不能无限制地想要扩充其内容,亦不可能做到包罗万象。语言始终是滞后于思维的,言有尽而思无穷,思所抵之处并非用言语所能道尽。笔者起初什么都想写进论文,想把自己所看到的、所知道的都写进去,后来不断把范围缩小,砍掉细枝末节,主题和中心才慢慢突显出来。其实,能把中心思想简单、清晰地描述出来,就已不甚容易。倘若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写,则各方面都无法写详尽,总体看来反而更加混乱了。而若只有一个中心,看似内容单一,但若能把这单一尽可能地描述清楚,写得详实透彻,让他人一读就能明白其大意,这才算达到了知识分享的目的,也才成就了论文的价值。正如当代哲人王东岳在《知鱼之乐》中所说:“一个理想化的系统,最终可归结为一个极简约的概念序列,而且愈高深者就一定愈简约。倒是那些没有达到理想层面的粗浅想法,反见其头绪多端,含混芜杂。”
此外,写论文与写程序都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起初以为能做的已做得善美,后来才发觉其只不过是中间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后来不断重新推翻,再重新构思与论述。笔者从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证伪、创新、再证伪、再创新”的无止境过程。
论文主体部分写完之际,回望研究之缘起,看看刚开始想到该选题时自己的想法与初衷,当时的期望与如今的结果已大有差别。开始时的想法很单纯,想象的界限也很广阔,而如今在广泛学习文献与前人已有之成果后,思维反而受到了许多限制,不过同时也因要学的知识实在是太广太众。笔者深感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这半年多的时间在算法作曲领域中的摸索与学习仅是一个开始而已。笔者希望自己在此路上行进时,能不忘初心,铭记当初简单纯粹的一个想法和无知者无畏的那份勇气,不断学习和探索下去。
写论文的过程中,笔者在不断阅读和学到新的知识时,特别是学到新的乐理知识时,总不免感慨自己才略微懂点皮毛就将其大加运用,实在是太肤浅粗鄙的行为。有句话说得好,如果要写某方面的东西,首先得成为该方面的专家才行。每每想及此处,便觉自己所写的文字是很卑微不足道的,而且也常常不敢下笔,因为打心底里明白自己所学的确实是太浮于表面而没有深入领悟音乐与算法作曲的内涵,以“班门弄斧”形容自己的写作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不过笔者总觉得分享是吸收和学习后该有的行为,即使自己懂得不多,倘若在某一方面也花上了数个月的功夫,阅读了些许贤者之作,多少使自己愚笨的头脑开了点窍,纵然下笔乏善可陈,文句味同嚼蜡,创新之处更无可多谈,亦有寥寥感悟伴随其间,可与人分享,言说探索过程之苦与乐,若顺带能对同样有此方面兴趣的朋友有一点乱石击湖,引发心间涟漪之功效,于笔者将是伴随着惶恐的欢喜。若所作之文能遭致批评或者唾骂,笔者亦将倍感荣幸,因笔者以为一篇好的文章才能够引起争议和反思,有讨论与言说说明所作之文尚且可圈可点,而若读文章之人一目十行而后弃如敝屣或是随意翻看便丢掷一旁,那笔者将会对自己所作之文浪费了他人的时间而深感愧疚,食寝难以心安。
——2016.4.18凌晨于厦大寓所
附上一张照片,以为纪念。该照片为4月18日下午五点完成初稿时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