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沿袭旧习,用纸笔作这篇岁末总结,这个习惯已坚持七年了。
窗外的鸟叫声,唧唧喳喳,间歇穿插着竹扫帚划过大地的声音。在宁静的空气中,我的内心不断涌出思绪,遂打开电脑,廖写数语,以抒胸臆。
清晨四点半,闹钟响了,我应声而起。许久未听见公鸡报晓了,所以我不是“闻鸡起舞”。在城市久居,习惯了机械的闹铃声,不像儿时在老家,每天天还没亮就听见鸡叫,当时嫌吵,现在鸡叫声于耳边消失已久,反倒有点想念。想念什么呢?也许是想念大自然的声音吧。
记得在我念中学时,母亲用俊逸工整的笔迹摘抄了唐代诗人颜真卿的《劝学》,压在我书桌上的大玻璃下。我每日读书写字时,都可以看见。“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初中高中的那些日子,我每天都五点不到就起床读书,我总觉得清晨是最适合读书的,早读常给我带来一整天平静愉悦的心境。
这周六和周天下午,我都去高尔夫球场练习挥杆击球。周六打的时间较短,与往常单次的平均练习量一致,练了三盒球。今天下午时间充裕,又恰逢高人指点,狂练了七盒球,这是我单次练习击球数量最多的一次了。
我现在已经有了高尔夫三件装备了:左手手套,7号练习杆和高尔夫球鞋。三者均是PGM的,哈哈,请叫我:PGM_小默!
左手手套是两年前买的,那时刚来厦大不久,知道校内有高尔夫练习场后,我果断买了一只手套,这样平时去练习的时候,手就不会磨起泡了。
7号练习杆是一个星期前梦梦送给我的,我当时把杆握在手里,爱不释手地仔细端详。我在练习场里好久都没有见到7号杆了,现在是清一色的8号杆。7号杆比较适合初学者,我最早跟师傅学习的时候就是用的7号杆,7号杆似乎就先入为主地成了我的主球杆。8号杆之后在球场里用了好多次,也渐渐上手了,不过当我见到7号杆时,还是颇感亲切和熟悉的,仿佛和久别的老友重又相见了,我们即将相伴,于无人的旷野里尽情挥洒汗水,释放飞翔的梦想。
我今天大概花了两个多小时,就看完了《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之所以花的时间这么少,是因为我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有些篇目看得一字不落,甚至重复阅读,细细品味。也有些篇目一目十行,扫读一下就过去了。
最让我有启发和思考的是这本书的序言——周国平写的《阅读与人生》。这篇文章中有许多观点为我认同,引起共鸣。多读一些书,我就发现最上等的书是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每次读来可能都有不同的感悟和发现,书中的语言也很精练流畅,逻辑清晰。次一等的书是语言优美,有理有据,读来受益不少,但是读过之后就感觉好是好,不过没有必要再读,明白其中义理便可。再次一级的书是那些可有可无,纯粹用来打发时间的书,或者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恰逢手边无书,看看这些书便是,有意或无意间,也许有些观点尚有兴味,有些却触碰不到心头。最次一级的书是不值得花时间阅读的书,读了反倒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类书我是坚决不读的。人的时间有限,总得有所不为。这就涉及到“读好书”的问题了,周国平也说“读书一定要有选择,要去读那些好书。我说的好书主要是指那些经典著作,或者说它们起码是有定评的好书。如果你养成了读好书的习惯,经常读那些大师的书,你就会知道,它们和平庸的书的差别真是一条鸿沟,完全不一样,你回过头再去读那些平庸的书就读不进去了,一点味道都没有了。”
第三章 心脑科学
《意识的科学研究途径》
(一)
物质、生命、宇宙与心智,一直是纯科学研究的四个本源的探索方面。
(默默说:一个简单的、有助于记忆的对应关系如下,物质对应化学、生命对应生物、宇宙对应物理。而心智就比较复杂,对应心理学、哲学、神经科学、脑科学、医学以及禅宗等。)
(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意识问题是心智研究堡垒中的堡垒。
(三)
如果说思想的意识活动在实质上只不过是对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模拟,那么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意识建模,只不过是对这种模拟进行模拟(元模拟)。从这个意义上讲,计算机模拟意识是可以的,但即使模拟成功也并不等于说计算机就拥有了意识。
《略谈脑机接口技术》
(一)
所谓脑机融合,就是将生物智能(脑)与机器智能(机)相互融合一体,共同完成原本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很好完成的任务。
(二)
更进一步,如果采用双向脑机接口方式,就可以形成“脑—机—脑”接口(BMBI)技术,从而使得脑脑相联成为可能。脑机融合也就变成脑脑相联的“心灵融合”(mind meld),将两个人脑间的思维融合起来,甚至可以让脑联网成为可能,实现人脑到人脑的直接互动。
(默默说:Is that really good? 脑联网会不会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冲突,人们之间将没有隐私?这也许是可怕的。)
研究生都快要毕业了,也没好好读过几篇文献,有时候即便有读,也多是匆匆而过,没啥收获。今天好好读读文献,发现有些文章写得思路还是很清晰的,仔细学习体会一下,十分受益。
发张图,让自己时常看到它的时候,能记起今天读文献的这种颇有收获的愉悦感,以提醒自己是时候该多读读好文献了。
午后,坐在书桌前看书,一旁的手机在放着Maksim的克劳汀幻想曲(Claudine),钢琴声悠扬惬意,听来舒心。阳光暖暖地洒在淡黄色的纸上,阳台上晾着的衣服随风轻摇。光线透过晒着的衣服的罅隙照进来,光影随着衣服的摆动在桌上和纸上肆意变化着。瓶里的花瓣自然地掉落在桌上,一片片白色的花瓣脉络清晰,零零散散地交叠在一起,安静地让时光从它们身上经过。恍惚间,思绪随着音乐声仿佛回到了七八十年代,牛皮纸样的旧画面在眼前浮光掠影地荡漾开来。
这画面让我心动,于是按下快门,便有了这张午后随拍。我把它取名为:时光。
今晚去白鹭洲公园的露天音乐广场听了马克西姆的钢琴音乐会。现场气氛不错,人山人海,我的座位离舞台很远,看不清他的脸,只能看到他的动作和形体。好在舞台两侧有两个大的直播屏幕,让我偶尔可以看看他的神情和面部细节。不过大多数时候我都是看着台上他弹奏的样子,因为难得可以只隔着空气在这么近的距离观看大师的弹奏,多看一眼是一眼。
马克西姆很高,2米07的个子,穿着白色西装,打着黑色领带,开场一曲《野蜂飞舞》(Flight of the Bumble Bee)立马让安静的现场活跃起来,紧随其后弹了一曲加勒比海盗里的曲子 He’s a Pirate 。他的弹奏中很明显的特点是,节奏感强,每个音干净利落,掷地有声,线条清脆明晰,曲子篇幅短小,但都很动听。而且他弹奏时的那种专注和投入,很打动我。
(一)摘自《自画像》:
在很大程度上,我都是受我的本性的驱使去做事情。为此而获得太多的尊敬和热爱,让人感到羞愧。
(二)摘自《决定命运的十年》:
总而言之,我认为即使流行的观念可以使人在不同的时候表现迥异,即使像当前的趋势会给人带来想不到的悲哀,人还是变化不大。除了史书中可怜的几页,什么也不会留下,后世的年轻人可以从其简短的描述中了解祖先的愚蠢荒唐。
(三)摘自《论自由》:
人类不应该为了取得必要的生活资料,而不得不工作到既无时间也无体力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如果能合理解决好劳动分工的问题,技术的进步将为这种自由的实现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