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万物的本源——《万物简史》读后感

三天没开机,静下心来用25个小时看完了41.5万字的《万物简史》这本书。

前些天早晨在看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时,发现两千多年前的人也在思索和探寻万物的本源,而如今的我也时常在想着许许多多事物的起源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些事物的。人真的挺有意思的,时代不同,但似乎都有着同样的寻根究底的执着的信念,都试图看清万物的本质,都试图悟出生命的意义。

说来也怪,最近我本该好好想想毕业论文要写些什么的,可是阅读纯兴趣使然的书籍几乎成为了我生活的全部。我如饥似渴地在每一个五点半的清晨开始阅读,我如饥似渴地迫切希望遍读天下的好书,我如饥似渴地想从文字中与人类史上的大师对话。我想,也许是因为我正处在人生的转折时期,困惑将我重重包围,而我没有想到比阅读书籍更能指引我的好方式,所以,我静下心来读书。每读完一本书,我都觉得自己能够站在更高一点的地方来看眼前这个世界,能以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和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我觉得本不该有文理的分科,人文和科学,二者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我之所以现在很愿意读各类书籍,也许就像是张五常教授以前说过的“饿书”效应——在不想读书的时候尽量不碰书,做别的事情去,即所谓的“饿书”,一段时间后,你可能会很想读书,这时候就好好读书,效率高也更加投入和静心。我想,也许与我本科及研究生所学的专业有关吧,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专业知识,导致我一旦走入书籍的无边海洋,才发现自己缺失和错过的太多太多。我想读人文类的书籍,想读心理学的书籍,想读哲学家的思想,想读音乐家的传记,想读各类历史书籍,想读国家和法律方面的书籍,想读物理和天文学的书籍,总之,但凡在我二十四年的短短生命里未尝涉及到的领域,我都渴望了解和学习。

阅读全文 »

宇宙多么神奇——读《万物简史》第一部有感

今早起来阅读《万物简史》,全书共有六部,读完了第一部《寥廓的空宇》之后,默默抬头看了看天,天空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奥秘?天空何以让古往今来无数天文爱好者如痴如醉地仰望?

第一部的第一章《如何营造一个宇宙》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来自宇宙本底辐射的干扰,我们大家都经历过。把你的电视机调到任何接受不着信号的频道,你所看到的锯齿形静电中,大约有1%是由这种古老的大爆炸残留物造成的。记住,下次你抱怨接收不到图像的时候,你总能观看到宇宙的诞生。

想想看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宇宙大爆炸之后,从没有空间的地方由一个奇点迅速向外扩张膨胀,形成我们现在世界的样子。而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收不到信号的扰动图像时,我们看到了宇宙的边缘,“至少是宇宙150亿光年以外的可见部分”——本底噪声。

哈哈,可以想见,当你某天坐在家中的沙发里,看着没有信号的电视机屏幕,这时你的爸妈,或是妻子,或是朋友经过,充满疑惑地看着你时,你可以神秘地对他们说,你是在观看宇宙的诞生!多么有意思和不可思议啊!

在读这章的时候,我想着这样几个问题:

  • 能在我们的宇宙里创造出一个爆炸后迅速扩张膨胀的新宇宙吗?
  • 我们能模拟出宇宙大爆炸的条件和环境吗?
  • 如果我们的生命足够长的话,在亲历飞向宇宙边缘的过程中,会不会三观竟毁?发现曾经以为是真理的一切,不过是谎言,而于内心坍塌中飞向无尽的迷茫与寂静?亦或者发现渺小的人类,竟然有如此惊人的智慧和预见,拟合了大部分遥远宇宙空间中的现象,在惊叹和震撼中飞向广阔的未知与混沌?
阅读全文 »

摘抄胡适先生两篇文章中的诗

(一)摘自《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文章原载1926年7月10日《现代评论》第四卷第83期。又载1927年11月27日、12月4日、12月11日《生活周刊》第4至6期。)

固然,真理是无穷的,物质上的享受是无穷的,新器械的发明是无穷的,社会制度的改善是无穷的。但格一物有一物的愉快,革新一器有一器的满足,改良一种制度有一种制度的满意。今日不能成功的,明日明年可以成功;前人失败的,后人可以继续助成。尽一分力便有一分的满意;无穷的进境上,步步都可以给努力的人充分的愉快。所以大诗人邓内孙(Tennyson)借古英雄Ulysses的口气歌唱道:

然而人的阅历就像一座穹门,
从那里露出那不曾走过的世界,
越走越远,永永望不到他的尽头。
半路上不干了,多么沉闷啊!
明晃晃的快刀为什么甘心上锈!
难道留得一口气就算得生活了?
……
朋友,来罢!
去寻一个更新的世界是不会太晚的。
……
用掉的精力固然回不来了,剩下的还不少呢。
现在虽然不是从前那样掀天动地的身手了,
然而我们毕竟还是我们,——
光阴与命运颓唐了几分壮志!
终止不住那不老的雄心,
去努力,去探寻,去发见,
永不退让,不屈伏。

阅读全文 »

摘抄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第二节精彩部分

今天读了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的第二节《论人类的崇高与优美的一般性质》,深感哲学是崇高的,音乐是优美的。书中这一节有许多地方写得很精彩,作个摘抄。

(一)

因而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根植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越是普遍,则它们也就越崇高和越高贵。这些原则不是思辨的规律而是一种感觉的意识,它就活在每个人的胸中而且它扩张到远远超出了同情和殷勤的特殊基础之外。我相信,如果我说它就是对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感觉,那么我就概括了它的全部。前者乃是普遍友好的基础;后者则是普遍敬意的基础。而当这种感觉在一个人的心中达到了最大的完满性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就确实该爱他自己和尊重他自己,——但这是仅就他乃是他那博大而高贵的感觉所扩及于一切人之中的一个人而言。唯有当一个人使他自己的品性服从与如此之广播的品性的时候,我们善良的动机才能成比例地加以运用,并且会完成成其为德行美的那种高贵的形态。

阅读全文 »

论什么才是一篇文章的价值

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做到语言通达晓畅。这是最基本的,但可不必达到妙语连珠、文辞华丽之地步。文章能把作者的观点鲜明地表达出来,读者可以清晰明白地知道文章背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观点即可。

在语言通畅的基础之上,简明扼要,所言有理有据是重要的。所述观点和思路清晰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用最简洁的语言将所要表达的观点阐述明白。如果一篇文章看似气势宏大,但是长篇赘述,思绪不清,冗杂重复,那么即使写得多么富有文采,都不能称为一篇好文章。作者写出自己的观点之后,便可举例说明,陈述支撑自己观点的理据,必须有理有据,逻辑清晰,方可使人信服。

阅读全文 »

追风的树苗

很久很久以前
高高的大树顶端 有个小小的嫩芽
嫩芽迎着轻柔的风摇曳
风绕着嫩芽起舞

大树欢快地笑着
溪水潺潺地流淌
白云躺在蓝天上自由地飘

嫩芽落地生根
积蓄微弱的力量
破土成为树苗
微风轻轻拂过
树苗微微招手

树苗一日日长高
微风一天天相伴
日升日落
春去秋来

阅读全文 »

小球的飞行梦想

最近,高尔夫打得比较少,上周末老张来,我们一起去打了,很放松,很开心。

今天傍晚,我独自来到高尔夫练习场(Golf Driving Range)挥杆击球。傍晚的天空被夕阳染得通红,很美。今天的状态不错,大部分的球都飞得又高又远,击球的声音也很清脆明快。看着小球飞出去的弧线,心情也跟着飞扬起来。

我想,正如我们都有梦想,小球也有它的飞行梦想吧。我的梦想还有些遥远,缺少启动的资本,但我眼下能做的,就是助力小球起飞,“不抬头,不发力,不着急”,低头认真打好每一个球,让小球的飞行梦想成真。

打完球,我心情很好的同时,也很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前几天看完的《安妮日记》,我印象深刻的是,安妮关在秘密小屋里,反复渴望着能再走到大自然中,享受阳光,自由呼吸。好好珍惜生活,不要当美好逝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不要当习以为常的日子变为遥不可及的奢侈时才叹息没有把握好生命里的每一个当下。

阅读全文 »

递归的世界

昨晚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个人极力不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注意是不推荐,因为它是危险的,书中的思想深究下去可能会让人产生幻觉。

不可否认,书中为我们看待生活着的这个世界提供了许多新颖的视角,有许多内容都能引起我们思考。我在阅读时,就无数次地停下来想,时间和空间本来是一体的吗?宇宙有多个吗?宇宙是平行存在着的吗?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它的本质面貌吗?时间的尽头是什么样的?物质的尽头和宇宙的边界在哪里?对于这些问题的思索,让我陷入了无边的困惑与孤独,那是种仿佛与世人隔绝的孤独感,每当我感受到这种孤独,便会到阳台上吹吹风,看看楼下过往的人,他们让我感到踏实。当我的承受能力和辨析能力即将达到一个饱和点时,我会用理性中止这个过程,迫使自己停下来。我想,精神病人也许就是未能在这样的时刻停止,冲破了正常思维和心智的边界,进入了与我们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吧。

阅读全文 »

古人说

最近在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感觉精神病人并不是我们通常所想的那样疯疯癫癫,虽然不排除他们中确实有许多疯疯癫癫的人。天才和疯子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这并不是说天才都好像疯子一样,但他们可能会为了某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像疯子一样疯狂地探寻。而疯子呢,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在某一方面有着惊人的思考和执着的追求,可以说他们在那个特有的方面,是不亚于天才的。这本书中的疯子们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他们所想的和所观察的也许是我们熟视无睹的事物,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在提醒着我们:世界并不仅仅是我们一贯认为的样子,我们还可以从许许多多其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着的世界。我觉得他们中许多人的行动在我们看来也许是疯的,但他们的精神并不疯,他们只是比我们思考得更进一步,他们只是和我们大多数的人有着不一样的世界观,他们只是作为为数不多的“天才”而被我们孤立开来对待。他们的许多观点不能为我们的普世价值所接纳,而与此同时,他们围绕自己的价值观而建立起来的严密逻辑又是我们无法解释也无法推翻的,他们的思维精确到令我们无法找到漏洞和破障。于是,无奈之下的我们只好把占少数的他们孤立开,并定义为精神病人,进而建立起高墙,牢狱般囚禁了他们的肉体。而他们的精神高度,却在这本书的一个个例子中,一句句对话里,表露无遗,这许许多多的思想和理念,闪耀出稀世的智慧光芒。也许他们就像提出“日心说”的哥白尼,像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的苏格拉底,像无数反抗的最初发起者一样,被无情和无知的主流镇压下去,但他们所追求和探索的他们心中的真理却未必不是真理。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有些现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种科学、各种知识都不能解释的话,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很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学会去尊重。因为那很可能就是真正的答案。”

阅读全文 »

读《黑客与画家》

Paul Graham的《黑客与画家》这本书,我是2014年4月21日开始读的,那时读了半本,觉得书中的许许多多地方都值得细品,所以读得很慢,每次只读几页,再反思一会儿。之间中断了好长时间没再看,前两天又翻起书架上的这本书,一口气把后半本读完了。

之所以又翻起这本书,是前些天在看《如何创业》的网易公开课时,第三节看完,觉得演讲者挺幽默的,一查,发现是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我立刻联想到自己曾经读过他的文章,于是便回顾了《黑客与画家》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并把后续部分读完。不得不说,作者是个睿智的黑客,他的文笔轻松幽默,又充满对既有现象和规则的哲思。他认为黑客与画家最相像,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创作者,与作曲家、建筑师、作家一样,他们都试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其实,我觉得各行各业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都可以成为艺术,都有相通的地方。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