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晚年文集》读书笔记(一)

(一)摘自《自画像》:

在很大程度上,我都是受我的本性的驱使去做事情。为此而获得太多的尊敬和热爱,让人感到羞愧。

(二)摘自《决定命运的十年》:

总而言之,我认为即使流行的观念可以使人在不同的时候表现迥异,即使像当前的趋势会给人带来想不到的悲哀,人还是变化不大。除了史书中可怜的几页,什么也不会留下,后世的年轻人可以从其简短的描述中了解祖先的愚蠢荒唐。

(三)摘自《论自由》:

人类不应该为了取得必要的生活资料,而不得不工作到既无时间也无体力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如果能合理解决好劳动分工的问题,技术的进步将为这种自由的实现提供可能。

(四)摘自《道德与情感》:

每个人都必须有机会发展其可能有的天赋。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得到应该属于他的满足感;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地繁荣。因为一切真正伟大和激动人心的东西都是由可以自由劳动的个人创造的。(这让我想起胡适的《论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一文,该文也有类似描述。伟大的创造源自自由的心。)

……欢迎这些差异,把它们看成是对我们存在的丰富。(罗素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提出这些问题就是回答这些问题!(这是句有哲思的话,许多时候能提出恰当的问题,对于其解决就已不远了。)

(五)摘自《论教育》:

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人,而这些人又把为社会服务视为最高的生活问题。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希望这句话能不时提醒我,勿忘初衷。)*

教师在教学材料和使用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该拥有广泛的自主权。因为他在发展工作上的乐趣的同样会被强力和外在压力扼杀。

另一方面,我想反对另一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样化了,使得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除此之外,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是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