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票之乐

近半年,我迷上了看画展和听音乐会,高品质展览、演出欣赏了三十余场。画展主要看文艺复兴时期、巴比松画派、现代主义画派,以及国内水墨画等大师作品。音乐会则以古典乐为主,偶尔也看看歌剧、戏曲,已不是“如听仙乐耳暂明”了,简直心神洞开、激情澎湃啊!

不得不说我的这一爱好,在北京这座文化大都市得到了极大满足。每周五iMuseum小程序会给我发一条温馨提醒,如:“周末该出门看展览啦,本周北京有93个展览在进行中。”(展览数在世界各大城市首屈一指,约为厦门的十倍)在躁动心绪的驱使下,我的椅子也从居所的阳台雅座坐进了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天桥艺术中心、798艺术区、北京坊艺术会客厅等地。我的视线也从诗书移到音画,而且我总认为,音乐绝对是更高的内心情感表达方式,以无言撼动灵魂。相比之下,文字拙劣荒芜,表意束缚局限。

令我印象最深的画展要数去年年底在798艺术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该展展出了巴勃罗·毕加索的四十多件真迹,规模堪比个展。还有亨利·马蒂斯、保罗·克利、乔治·克拉克、保罗·塞尚等大师的许多作品。798艺术区的遇见博物馆每季度也常有莫奈、梵高、莫迪里阿尼、德拉克罗瓦、欧仁·布丹等名家作品展,遇见博物馆在全国开了好几家分店,展品巡回展出,真希望以后在厦门也能开一家,让艺术迷解解馋啊!国家大剧院艺术馆东厅近两次的画展也非常棒,分别是“时代的容颜——东京富士美术馆藏西方人物绘画精品展”、“蒸汽时代的回响——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人物肖像画细节逼真、胜似照片,其中不乏安格尔、威廉·透纳、米勒等大师真迹。国内高品质书画展要数去年北京民生现代艺术馆的“‘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展出了齐白石、徐悲鸿、林散之等大师作品,令我叹为观止。

我和梦梦带莎莎参观过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的“庞贝神话——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古希腊古罗马珍品文物展”和遇见博物馆的“遇见古蜀——三星堆沉浸式光影艺术展”,莎莎看完印象很深,常常一边玩小白兔一边说起火山爆发和三星堆的小鸟。我们还一起听过一场北京音乐厅的“‘打开音乐之门’木娃的音乐会响叮当——欧洲儿童绘本多媒体视听创意音乐会”,莎莎常叫我讲木娃的故事。孩子的感官是不是更加明亮,看过听过的事物会在她小小的心里留下什么样的形象呢?

古典音乐会,一言难尽,永远是常听常新啊。稍加回顾,我听古典乐有十年时间啦,从厦大的校内师生演出一直听到了国家大剧院的国内外名团演出,独奏彰显单一乐器特有的美,室内乐细腻动人,交响乐气势恢弘。我喜爱古典乐,其美大抵在极强的秩序感和有节制的激情。去年五月底指挥大师亚当·费舍尔与维也纳交响乐团音乐会,我和梦梦坐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二楼欣赏,其间我心生感慨:“人生也就这样了!”世间最优美的音乐萦绕眼前耳畔,夫复何求?后来其弟伊万·费舍尔与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音乐会,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和E小调第二号交响曲,也都令我深感震撼,并在日后不断回味而不能罢。加上麦斯基三重奏、齐默尔曼钢琴独奏、伊沃·波格莱里奇钢琴独奏、安妮-索菲·穆特小提琴独奏,还有即将到来的韦尔比耶音乐节管弦乐团、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西德广播交响乐团等国际顶级乐团,国家大剧院真是古典乐迷的天堂啊,难怪外地朋友看到演出信息便常羡慕生活在当地的人,近水楼台,工作日下班后坐地铁便可直达艺术圣殿,而且档期火热时顶级演出几乎日日上演,怎能不心动?

于是,国家大剧院官网成了我日常浏览最多的网站,我也深刻体会到买票之乐、开票抢票之紧张,以及黄牛现象的猖獗。买房买车这样巨大的消费会让人迷失,因支出远远大于日常微薄的收入,这是不成比例的消费,也将牢牢锁定一个人青春的时光,并为此日复一日服役般为社会、国家工作,这样的消费让我对消费没有感觉。而近期买音乐会门票,则让我闭塞的消费观为之一新,自己挣来的钱终于有了支配的自由,有了有意义的花费处,不再是空无的大笔入账大笔支出如公积金般是位永远往来不定的虚无的客人。除美食、咖啡等固定消费,音乐会的门票完全是在掌控之中的,甚至有点“便宜”,国家大剧院合唱席的票价打完会员折扣常常只要70多元,而且离舞台、音乐家很近,可以沉浸其中尽情聆听,像前段时间刚听殷承宗大师的钢琴演奏,票价只要73.6元。不像许多追星类的演唱会,买了近两千元的票,可能仍远居“山顶”,只闻其声看个热闹。这不免让我想,听唱片和听现场之间究竟怎么取舍?在安静的环境中独自听唱片,滤掉周围咳嗽、掉物品等突发声响,也许能听到音乐中的更多细节;录制好的音乐会视频,还可近距离看演奏者细微的表情、动作。且唱片、视频可反复听、反复看,价格通常也低于现场音乐会的票价。那为什么还要听现场呢?诚然可一睹大师、名团风采,但更重要的是聆听乐器之声。记得以前在厦大听陈舒华老师讲《音乐的观念》这门课,他说最好的音乐是在现场听,听乐器的声音,其他方式都是电子的,我们听到的不是乐器本身发出的声音。古典乐,小众之乐,难为外人道。临近下班,为自己买一张心仪的音乐会门票,用期待犒劳一天的辛苦,岂不快哉?

北京重磅音乐会的时间通常都是独立、错开的,少有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出现两场顶级音乐会的情况,想来各大音乐厅之间都是互通消息和排期表的。但偶尔也碰到一个晚上两场音乐会都想去,便略加纠结,本着学习的心态,放弃一场,即使不能亲赴,曲目都还是可以在线聆听、学习的嘛。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北京艺术中心的导赏都做得非常好,微信推文、电子节目单、现场手册,对艺术家及曲目都有详细介绍,有时还有现场布展、公共空间乐评人解说、曲目选段聆听、乐团公开排练、大师课、亲子DIY小课堂等活动,欣赏顶级视听盛宴前后,还可如此充分的观摩、学习,真是太棒了!事先预习对现场听音乐会很有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音乐世界。有几次我在现场坐定,听完一两个大曲目,都还没进入音乐的状态,始终游离在外,甚至犯困,回想起来多是对曲目不够了解引起的,如果是熟悉的或听过的曲子,便马上兴致勃勃,期待某些动机、片段的出现,对音乐家的整体配合、指挥的神情、乐器的轮番上演也都有更细致的观察,真正做到打开感官、沉浸音乐。

沉迷古典音乐和绘画作品的这段日子,喜不自胜,流连忘返,早已忘却周遭时光、人事的往来流逝。音符与色彩精灵蹁跹起舞,在我身旁如旋转绿叶般织出典雅、或洁简或富丽的高贵锦缎。除了现场聆听、欣赏,每次欣然前往之前,我都会预习演出曲目和重点绘画展品,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个大概了解。当然,为保持初遇的新鲜感,我不会对所有作品都事先预习,陌生丽人便从我打开的感官闯入、撞击。对印象深刻的部分我留意记下,并在回家后的深夜反复品味,好曲佳画便藏进心里,成了日后永久的美学珍玩!还有什么方式能更好地接近文艺呢?(自我练习与实践必定更佳,在此暂且不论。)可离别的气氛始终弥漫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从来的那一刻起就不曾离开。事物必有终结,像每场音乐会再不舍,返场曲与掌声落尽便人去厅空。我常开玩笑说等梦梦从北大毕业,我也就从国大毕业了。终究是这繁华光景的短暂过客啊,而“每晚七点半”也许会成为一种习惯?即时不在北京,却也可在同一时间,西装革履,泡一杯咖啡端坐客厅沙发,打开“大剧院·古典”app,错位时空,听一场线上交响音乐会!

热爱不问将来。趁还有三个多月,就放感官去远行、沉醉吧,我想在无言中经验生命的原力和大美,把这所有美的经验都压进心底,来一次快乐的迷失!

附两张近期的“国大课程表” :)